「國慶長假,是粗去浪呢?還是回家呢……」
一千多年前,一個叫張翰的西晉公務員,大概也遇到了和我一樣的問題。眼見得,洛陽秋風起,他不由思念起家鄉(xiāng)的時令美食:莼菜羹、鱸魚膾。
我們都會為了某種味道,思念家鄉(xiāng)。于是,張翰拿起馬鞭,駕車回鄉(xiāng);經(jīng)過桂花樹下,擼了兩把金桂,回家蒸螃蟹……而徐尚仁,他更執(zhí)拗些。
從廈門大學金融畢業(yè)后,他在金融行業(yè)打拼多年,看遍了商海沉浮。
因為放不下這一味茶香,他選擇了回鄉(xiāng),埋首武夷山,終日與茶為伍。
武夷山不缺好茶,可是到現(xiàn)在為止,我很少看到有人是真正認真地把一杯茶喝完。
我一直希望,哪怕只是一個短暫的瞬間,人們可以在我面前,放下所有心事和手機,靜靜享受一杯好茶。
我是徐尚仁,一個武夷山人,從小在茶山里長大。
哪怕再失意的時候,只要有一杯好茶,就能讓我得到身與心的放松。商海沉浮多年,我始終還是選擇了回鄉(xiāng),做一名茶農(nóng)。
一杯清茶,一萬個品茶人會有一萬種解讀。
我始終覺得,茶,是人與人之間,最奇妙的一座橋。
長輩與晚輩、丈夫與妻子、父母與子女,不同文化、城市、身份的人,都可以通過一杯茶,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
我時常去上海做「茶農(nóng)說茶」,以一個茶農(nóng)的視角去講述對于茶文化的理解。臺下坐著的,是來自復旦大學的教授,各大銀行的行長,因為一杯簡簡單單的茶,我們總能產(chǎn)生許多共鳴。
馬未都先生也愛喝巖茶,上海中心光復寶庫開始運營的時候,我有幸被邀請去講茶,從而跟他成了茶友。
也因為這杯茶,我在結(jié)識了「靈巖山房的創(chuàng)始人」周紀文先生,他是明清文人家具中國收藏第一人,還是上海中心「半畝園」總設計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