碧霞祠創(chuàng)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(1009年),距今已有千年歷史。據(jù)文獻記載,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(公元1008年)封禪泰山時,鑿龕雕玉女像,次年敕建玉女祠,初名曰昭真祠,金代時改稱昭真觀。明朝弘治年間(1488—1505年)改名為靈應(yīng)宮。嘉靖時(1522—1565年),在原來的基礎(chǔ)上進行了擴建,并改稱碧霞靈佑宮。明萬歷四十三年(1615)年,鑄銅亭,名曰“金闕”,并立《泰山天仙閣金闕》銅碑一通于右前方;明天啟五年(1625)又立《泰山靈佑宮》銅碑一座于左。1615(明萬歷四十三年)清雍正八年(1730年)重加修葺,增建了歌舞樓(南神門)及東西神門閣。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重修殿堂,為防止高山風雨剝蝕及雷擊,改正殿為銅頂,大殿蓋瓦、鴟吻、檐鈴等飾物皆銅鑄。